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道光年间粉彩御窑厂图大瓶。 据《故宫经典:故宫陶瓷图典》
瓷器是用瓷土烧制成的器物。“瓷器”一词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说文解字》对“瓷”的解释是:“瓦器,从瓦次。”后来,也有称“磁器”的,如,《书·地理志》载:“邢州巨鹿郡土贡磁器;越州会稽郡土贡瓷器。”这一记载,将磁、瓷的地域性说得清晰分明。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中另有这样的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以磁器代窑器,皆因磁州窑产量最多之缘故。
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在漫长的历史烟尘中,勤劳的人们以独到的智慧,烧制出了浑然天成的瓷器,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
早在公元前16世纪中期,我国就出现了瓷器。因为当时的瓷器无论在胎体,还是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为“原始瓷”。
到了宋代,名瓷名窑到处都是。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五大名窑,比较有名的还有柴窑和建窑。
元代时,江西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成为瓷器的代表。这种瓷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就大受欢迎,与青花瓷并称四大名瓷的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至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发展臻于鼎盛。
我国的瓷器有着精美绝伦的独特韵味,它是古代文化之美、艺术之美、文明之美的完美结合体,恰似长夜浩瀚的星空,令人神往、迷恋、沉醉。
在古代,瓷器是名副其实的奢侈品,特别是宫廷里的珍品瓷器,代表着我国瓷文化的精神和梦想,堪称艺术追求的顶峰,令人惊叹、仰止。毋庸置疑,每一件精美绝伦的瓷器,从整体到细节,都是不可复制的。
这些瓷器,是先贤达人将文人书画和工匠技巧完美结合在一起的结晶。在这些艺术珍品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创造力,无与伦比。它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财富,闪射着人类文明的焰火。
美好的事物从来都是具有极强传播性的。瓷器从明代开始就通过种种渠道流传到了国外。后来,一些国家开始在我国定制瓷器。到了清代中期,欧洲开始仿制瓷器。在瓷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多得的精品,这些精品国内的博物馆有收藏,国外的博物馆也有收藏。
诗与瓷相遇,最直接的方式是在瓷器上题诗,如此一来,瓷器便成为诗的载体。反过来,诗也有效地助力着瓷文化传播。文人雅士的生花妙笔,让瓷器有了人文意蕴,瓷器因此底气十足,价值大幅飙升。
陆龟蒙描写秘色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刘祁描写定窑白瓷:“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龚轼描写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宋徽宗描写建盏:“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杨万里描写龙泉窑青瓷:“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如纸。”
这些诗句,虚虚实实,曲径通幽,妙在其中。或佐以真相,或施以淡彩,或空明澄净,或酣然若梦……浓郁的诗意,让瓷器摇身一变,有了顶级意味,这或许就是诗性的魅力所在。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青花瓷》的歌词,实则是宋徽宗对天青之釉色御批“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翻版。可以说,“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颜色是汝窑注定的缘分。汝窑作为五大名窑之首,其天青釉不以繁缛的装饰纹样来美化器物,而是以釉质和釉色取胜,以精美的造型及高雅素净的艺术特征,给人以温文儒雅之感,处处体现着内敛含蓄。
这荡漾的天青色,这自顾自美丽着的瓷器,让人不经意间就陷入了回忆,从多年前打碎的青花瓷瓶中,顿悟什么叫“彩云易散琉璃碎,世间好物不坚牢”。碎了一个青花瓷瓶,却多出几分诗意想象,怪不得古人会有“何年碧像灵岩栖,踏碎琼瑶尽作泥”的妙句。
我国瓷器发展到明清时,开始步入以多种彩瓷,特别是以青花瓷为主流的阶段。此后,无论在青花瓷或其他瓷器上,均可见到完美的山水、人物、花卉、鱼虫、飞禽、走兽等。这些图画取材生动,画法气势磅睛,不受构滞,自由奔放,泼辣清新,简练朴素,富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使人观之,精神一振。
时光深处的瓷器,带着岁月的味道,没什么能掩饰它的光辉。当诗词书画附丽于瓷器,无论是典雅庄重,活泼灵动,还是精致细腻,都给人以恒久的启迪和无穷的回味。
我国早期的瓷器以青瓷为主,隋唐时期发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单色釉为主的两大瓷系,并产生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透雕镂孔等瓷器花纹装饰技巧。五代瓷器制作流程与工艺高超,柴窑的瓷器有“片瓦值千金”之誉。柴窑是后周的官窑,传说周世宗要求柴窑生产瓷器“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宋代瓷器以各色单彩釉为特长,釉面能做冰裂纹,并能烧制窑变色及两面彩、釉里青、釉里红等。元代瓷器盛行印花瓷及五彩戗金。明代流行白底青花瓷,青瓷有影青,瓷质极薄,暗雕龙花,表里可以映见,花纹微现青色。又有霁红瓷,以瓷色如雨后霁色而得名。
窑变从一种发展为窑变红、窑变绿、窑变紫三种彩。清代生产彩瓷,图样新颖,瓷色华贵,以珐琅瓷、粉彩瓷杰出,又有天青釉,仿拟五代柴窑瓷色,还有霁红瓷和霁青瓷等。
窑变的神奇在于同一种泥料与釉水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多种颜色变化,甚至同一件瓷器都一定会出现不一样的颜色,在不同灯光和角度下,能展示出独特意境美。
宋代的钧瓷,色彩独一无二,完全得力于窑变的神奇。同样的素胎上了同一种釉色,烧出来是什么色彩,什么纹络,事先是无法预知的,要看烧制过程中的温度、湿度、气候、风向,以及其他客观因素和偶然因素。同一窑内不一样的部位的坯子,烧出来也各不相同。在钧瓷素胎外表或刷或浇或浸上一层以天然矿石及化学元素为质料的釉浆后,釉色与纹理相交叠置,会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效果。一窑坯子就是一窑待揭的谜,直到开窑,谜底才会揭晓。
同一种坯子,出窑后这一件可以如火焰朱砂,另一件也可以像蓝天碧水。同是红色,可以像鸡血、朱砂、胭脂,也可以像海棠,而颜色中又可以透紫,紫中或许泛青,青中则可以含白。窑变让最初的釉色像云一样变幻、多彩、活泛、灵动,任何大师都无法凭人工设计而来。这种造化之工非人力所及,留下的是大自然斑斓绚丽的创造之痕。
钧瓷以“神、奇、妙、绝”名扬天下。神在窑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奇在开片,玉振金声,迸片行纹。妙在纹路,五彩渗化,浑然天成。绝在意境,境随意变,天人合一。
窑变的神奇,借助高温为瓷器添彩,其不可预知性和无法复制性,让瓷器足以一直美下去。
在我国,茶文化和瓷文化有着不置可否的映衬与关联。比如,建盏在茶文化和瓷文化之间,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饮茶在唐代中期就已蔚然成风。到了宋代,出现斗茶。在斗茶不断向更高境界推进的过程中,茶叶、茶具的品质逐步的提升,建盏便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很多建盏都口大底小,形如漏斗,造型古朴浑厚,手感较沉。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有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类。建盏四大器型含砂粒均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也较粗。建窑黑瓷为高温烧成,若胎土淘洗太细,则器物易变形。正是由于黑瓷胎体厚重,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利于茶汤保温,符合斗茶需求。
宋代蔡襄在《茶录》中云:“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燲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可见,宋代斗茶视建窑所产茶碗为最佳之器。
选取建盏要“四看”。一看器型。一件建盏精品,没有明显变形,表面不开裂,无气泡,针眼少。二看斑纹。购买兔毫盏,斑纹的底色应该是青黑色,即黑中带青,而不是死黑色。兔毫斑纹要尽量长一些,分布不稀不紧且具有三维立体效果,兔毫能从盏口延伸至盏底。购买油滴盏,最好是油滴斑纹大小不一,且清所可见,盏内外斑点分布均匀饱满,且有些是独立斑点,而不是斑点模糊一片的。三看胎质。最大的特点表现为胎体是“铁胎”,叩之有类似金属碰撞的声音。四看釉料。在市场上,人们经常会看到斑纹粗大且十分炫目的建盏,这样的建盏可能在制作时添加了一些其他原料和元素,而不是用建阳当地产的原矿土和原矿釉烧制的。
建盏的胎釉中含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等化学成分,所以建盏在使用的过程中能不断释放二价铁离子,又能吸附水中的氯离子,非常容易被人们的身体吸收,从而增加血红蛋白的载体及红细胞的功能执行。
用建盏喝茶,可以长时间保温蓄热并提高茶汤的碱性,有利于激发和提升茶的香气,使茶水口感更佳。同样,用建盏盛白酒、红酒、白开水、矿泉水、咖啡等液体饮料,其口感亦更加甘纯美味。
建盏的本质是饮具,它不仅是极简美学的诗意象征,更融入了人们对雅致生活的向往。持捧一盏,或闲来饮茶,或摩挲把玩,妙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用于取饮的实用瓷器只是瓷器的一部分。更多瓷器所拥有的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它们让芸芸众生为之痴迷,当你用心品了,就能品出它的源远流长、枝叶纷披,品出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我想,在传承与创新的情愫里,我国的瓷器会愈发烂漫多姿,拥有更加广阔的前景。